PCB板制造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前期设计阶段
-
原理图绘制
根据产品需求设计电路原理图,明确元件类型、连接方式及功能。
-
PCB布局规划
使用PCB设计软件进行布局,考虑信号流向、电磁兼容性、热管理及机械结构兼容性。
-
设计规则检查(DRC)
自动化工具检查布线宽度、间距、孔径等参数是否符合制造规范。
-
信号与热分析
通过仿真软件评估高速信号传输质量和热分布,优化设计。
二、材料与文件准备阶段
-
基板材料选择
根据电气性能、机械强度等选择FR-4、PTFE等材料,确定铜箔厚度(如0.035mm)。
-
Gerber文件生成
将设计转换为Gerber格式(导体层、阻焊层等数据)和钻孔文件,供后续加工使用。
-
CAM拼版处理
将多个PCB单元排布到一张大线路板上,提高生产效率。
三、内层制作阶段
-
铜箔贴合
精确贴合铜箔至基板,排除气泡或缺陷。
-
光刻工艺
-
光绘制作 :通过LDI激光直接曝光光敏胶层,形成高精度电路图案。
-
显影处理 :用碳酸钠溶液去除未固化的光刻胶,保留铜箔路径。
-
-
蚀刻与阻焊层
-
化学蚀刻 :用酸性溶液腐蚀未曝光的铜层,保留设计图案。
-
阻焊层覆盖 :通过电镀或喷涂工艺形成绝缘层,保护线路。
-
四、外层制作与钻孔阶段
-
多层板叠层
在内层基础上叠加绝缘层和导电层,形成多层结构。
-
钻孔与过孔工艺
-
机械/激光钻孔 :根据设计打孔,包括螺丝孔、过板孔等。
-
沉铜工艺 :通过电镀或化学沉积连接上下层铜箔,形成导电通路。
-
-
表面处理
包括热浸锡、无铅热浸锡或电镀金等,提升焊接性能和耐腐蚀性。
五、组装与测试阶段
-
元件安装
手工焊接或波峰焊接芯片、电阻、电容等元件。
-
最终检测
-
AOI自动检测 :检查孔径、间距等工艺质量。
-
功能测试 :验证电路连通性和性能指标。
-
六、成品封装与交付
-
表面贴装(SMT) (可选)
对小尺寸元件进行自动化贴装。
-
成品检验
包括外观检查、可靠性测试等。
-
文档与交付
提供设计文件、工艺报告及保修卡。
关键技术要点
-
光刻精度 :LDI技术可实现±10μm的分辨率,提升高密度PCB制造能力。
-
工艺优化 :通过DFM分析和CAM拼版减少材料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
环保要求 :部分工艺需符合无铅环保标准,如电镀金工艺需使用环保电镀液。
以上流程需结合具体产品需求和制造能力进行调整,高精度PCB制造对设备精度和工艺控制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