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境、融资支持、法治保障
关于扶持民营企业的31项政策,综合中央及地方文件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五大方面: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
破除市场准入壁垒
各地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等名义设置准入障碍,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前置条件,建立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机制。
-
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坚持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强化反垄断执法,防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定期发布市场干预负面清单。
-
规范涉企执法行为
避免超权限、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财产,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胡乱作为”,完善涉企收费监管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融资支持体系完善
建立银行、保险、担保等多方参与的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推广“信易贷”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及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
税费与成本降低
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放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行“免申即享”惠企政策。
-
金融风险防控
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完善拖欠账款预防和清理机制,支持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三、强化法治保障
-
产权与权益保护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
-
规范政府行为
明确政府权力边界,避免越权干预企业经营,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处理机制。
-
完善纠纷解决机制
推广多元解纷机制,鼓励通过仲裁、调解等方式解决企业纠纷,降低**成本。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
-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
质量与标准提升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完善产品认证体系,助力企业建立质量品牌优势。
-
特色产业培育
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领域,提供专项政策支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五、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
人才培养与引进
完善以市场评价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机制,畅通民营企业人才晋升渠道,吸引高端要素向民营企业聚集。
-
企业家能力提升
开展企业家培训活动,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
权益保障与激励
建立企业家荣誉体系,落实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等政策,激发企业家创新创造活力。
以上政策覆盖了从微观经营环境到宏观发展环境的系统性支持,旨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全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