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查案的部门叫什么

明朝查案的部门主要包括中央的三法司和地方的司法机关,以及特别司法机关厂卫。

  1. 中央三法司

    • 刑部:作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刑部负责审理全国的上诉案件、审核地方重案要案、审理中央各部门案件。刑部的职责包括调查取证、适用法律条文、权衡罪责轻重,并给出公正的判决。
    • 都察院:主要负责司法监察,对刑部和大理寺审理、复核过的案件有纠举的权力。都察院的都御史可以与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共同审理重大案件。
    • 大理寺:专管复核而不掌审判,对刑部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确保司法裁决的公正性。
  2. 地方司法机关

    • 提刑按察司:地方司法系统的核心,负责审理地方各类案件,包括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
    • 府、州、县:地方行政单位,其长官如知府、知州、知县等也负责审理案件,尤其是民事案件。
  3. 特别司法机关厂卫

    • 锦衣卫:设有南、北镇抚司,北司掌诏狱,直接对皇帝负责,处理政治案件等特殊案件;南司掌锦衣卫本卫刑名。
    • 东厂:由宦官掌管,权力包括缉事、告劾、缉捕、监禁、审讯等,主要处理政治案件和特殊案件。
  4. 其他参与司法审判的机构

    •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在重大案件中,这些部门的官员会参与会审和朝审案件的复核。
    • 通政使司、六科:参与重大案件的会审和朝审案件的复核,并负责受理特定类型的案件。

这些部门共同构成了明朝严密复杂的司法体系,确保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本文《明朝查案的部门叫什么》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392730.html

相关推荐

古代地方查案的部门

古代地方查案的部门主要由县衙承担,具体职能和机构设置如下: 县衙作为核心机构 县令或知县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兼管司法审判。例如,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即由余杭知县刘锡同审理。 辅助职能人员 县衙内设有巡守、捕快等人员,负责日常治安维护和初步案件抓捕,类似现代警察职能。 中央与地方司法分工 中央司法机关包括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主要处理重大案件或复核地方判决。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给皇帝查案的部门

‌古代负责为皇帝查案的部门主要是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明清时期改为都察院),这三个机构合称"三法司",构成了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司法监察体系。 ‌其中刑部主管全国刑名案件,大理寺负责复核重大案件,御史台/都察院则行使监察百官和参与会审的职能。这套制度从隋唐确立后不断完善,成为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工具。 ‌刑部——司法执行核心 ‌ 作为六部之一,刑部是中央最高司法行政机关,下设十三清吏司分管各省案件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掌管水利的官职

古代掌管水利的官职 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些官职不仅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还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下将详细介绍古代水利官职的职责、演变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1.职责与重要性:防洪与治水:古代水利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防洪和治水。由于古代中国多发洪水,治水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水利官需负责修建堤坝、疏通河道,以确保农业和城市的安全。灌溉系统管理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推荐做官的制度

古代中国推荐做官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各具特点且存在时间差异: 一、世卿世禄制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官职世袭,通常由贵族子弟继承祖权。例如宗法制下的“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以及嫡长子继承制。 局限性 世代垄断官职,抑制社会流动性,不利于选拔贤能,后期逐渐被其他制度取代。 二、察举制 特点 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以“孝廉”为核心标准,地方官员推荐优秀士人给中央,经考核后授予官职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官员选拔方式

​​古代官员选拔方式历经数千年演变,从世袭垄断到公平竞争,核心脉络可提炼为五大制度:禅让制(原始民主)→世卿世禄制(血缘垄断)→军功爵制(战功激励)→察举征辟制(推荐考核)→科举制(考试取士)。​ ​ 其中,​​科举制持续1300余年,成为古代中国最科学、影响最深远的选拔体系​ ​,其分级考试、匿名阅卷等设计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禅让制​ ​:原始社会末期以“天下为公”为原则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选拔人才的用是什么

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核心在于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最典型的代表是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自隋朝开创,至清朝废止,持续了约1300年,成为古代中国最稳定、影响最深远的选拔机制。 1.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点 科举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逐级筛选,最终选拔出进士、举人等官员。这种制度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寒门学子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仕途。 2. 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隋唐时期

2025-05-02 资格考试

选拔人才的三个原则

​​选拔人才的三个核心原则是:德才兼备、实践导向、公平透明。​ ​ 其中,​​“德才兼备”强调品德与能力的双重考核​ ​,​​“实践导向”注重真实场景中的能力验证​ ​,​​“公平透明”则通过标准化流程避免主观偏见​ ​。这三者共同构成科学选拔体系的基石,确保人岗匹配与组织效能最大化。 ​​德才兼备​ ​ 品德是人才选拔的底线,能力是发挥价值的前提。选拔时需综合评估候选人的职业操守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丧葬方式丰富多样,不同民族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历史资料,以下为常见的八大丧葬方式及其特点: 一、天葬(鸟葬) 特点 :藏族传统葬俗,将遗体置于屋内角落停置数日,由僧侣念经超度,最后由鹰群啄食遗体,骨灰残留者由亲友焚化。 文化内涵 :体现“舍身救虎”的佛教精神,象征灵魂升天。 二、崖葬(悬棺葬) 特点 :在崖穴或岩壁上安葬遗体,分为崖洞葬、崖墩葬、岩窟葬和悬棺葬四种类型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丧葬文化的规矩

中国丧葬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伦理观念与礼制规范,其规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丧前准备 临终关怀 子女需守候临终者至最后一刻,倾听遗言,传统称为“送终”。若未能及时送终,可能成为终身遗憾。 净身整容 为遗体更换寿衣,通常在断气后尽早进行,避免尸僵影响穿戴。寿衣需根据身份定制,普通百姓多穿素白麻布寿衣。 灵堂设置 搭建灵堂,摆放遗像、供品(如鲜花、水果、纸钱)、香烛等,设置悼念条幅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事死如生”的儒家伦理、森严的等级差异,以及佛教道教等多元信仰的融合。其核心特点包括 隆丧厚葬与简丧薄葬的周期**替 、地域与民族习俗的多样性 ,以及通过仪式表达对生命敬畏与家族延续的追求 。 制度演变:从殷商狂热到儒家规范 殷商时期盛行“人殉”“厚葬”,周朝以“礼”制规范丧葬,汉代出现“简丧薄葬”改革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在京城查案的官

古代京城查案的官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按朝代和职能划分: 中央司法监督机构 纠察在京刑狱司 (北宋):专门监督京城司法机关,处理重大案件,可向皇帝直接汇报,享有“即赴内殿起居”的特权。 御史台 :负责监察官员行为,包括弹劾贪腐、监督司法审判,部分朝代(如元朝)设有大宗正府等机构协助查案。 地方治安与刑狱机构 九门提督 (明清):掌管京城九门守卫、治安、缉捕盗匪,兼具军事与司法职能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审案的官叫什么

古代负责审案的官员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和职责。以下为分朝代的详细说明: 1. 周朝:司寇 周朝的司法制度中,中央最高司法长官称为司寇 ,下设小司寇和士师,具体负责审判事务。周天子拥有最高司法权,重要案件需由天子亲自审理或授权三公、六卿处理。 2. 秦汉时期:廷尉 秦朝统一后,中央最高司法长官改称廷尉 ,负责审理全国案件,包括皇帝授命的“诏狱”及上报的疑案。廷尉作为九卿之一,是中央司法系统的核心

2025-05-02 资格考试

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政策

​​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政策以体系化建设为核心,通过政策扶持、校企合作、竞赛激励等多维度举措,旨在解决高技能人才缺口,推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0%,政策覆盖从职业培训到领军人才培育的全链条,尤其注重新兴技术领域的人才储备。 ​​政策体系全面覆盖​ ​ 国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队伍建设的意见》《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

2025-05-02 资格考试

国家对于人才的奖励政策

国家对于人才的奖励政策主要包括高额奖金、税收优惠、科研经费支持、住房保障及子女教育优待 等,旨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以下是具体政策亮点: 经济激励与税收减免 国家级人才如两院院士、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可获得最高500万元个人奖励(如温州“瓯越英才计划”),且省级以上单位颁发的科学、教育类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区域对用人单位发放10万—100万元育才补贴

2025-05-02 资格考试

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

​​国家人才培养政策聚焦创新驱动与就业保障,通过多维度举措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校企合作与终身学习机制,为青年群体提供从学业到职业的全链条支持。​ ​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国家推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024-2035年)》,明确以“沃土计划”“脱颖计划”等专项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高中生创新潜质,同时深化新工科、新医科等交叉学科建设,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5-05-02 资格考试

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

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各地吸引人才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人才引进、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甘肃兰州 重点产业引才 :围绕“3+2”现代产业体系和“6+X”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即认即引”机制引进2000人以上急需紧缺人才,对科研“新四军”人才、青年人才等实施专项计划。 科研与创业支持 :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15万元进站津贴和50万元奖补

2025-05-02 资格考试

国家对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

国家对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主要围绕培养、评价、激励及使用机制展开,形成系统性、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以下是核心内容: 一、培养体系强化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鼓励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推广“互联网+”等新型学徒制。 数字技能人才培养 支持企业开发数字化职业路径,建立数字人才孵化基地,鼓励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强化数字技能竞赛与培训。 二、评价与激励机制

2025-05-02 资格考试

国家关于技能人才的政策

**国家关于技能人才的政策旨在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强调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发展,鼓励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这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025-05-02 资格考试

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

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其中以‌察举制为核心 ‌,通过地方官员推荐人才,注重‌品德与才能 ‌,为后世科举制度奠定基础。 ‌察举制 ‌ 由地方官员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分为‌常科 ‌(如孝廉、茂才)和‌特科 ‌(如贤良方正)。被举荐者需通过考核,强调‌德才兼备 ‌,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 ‌ 皇帝或高官直接征召有才学、名望的人入仕,如‌汉武帝征召董仲舒 ‌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演变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综合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代表性制度: 一、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与选士制 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时期,官职通过血缘世袭,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形成“家天下”。 - 优点 :统治稳定,权力交接有序。 - 弊端 :阶级固化,抑制平民晋升。 选士制与养士风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富国强兵破格任用贤才,出现“养士”现象(如毛遂自荐)。 - 作用 :打破贵族垄断

2025-05-02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