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公司未经同意继续使用员工身份信息属于违法行为,但法律允许企业基于合规目的(如档案留存、劳动争议处理等)在必要范围内保留部分信息。 关键点包括:企业无权扣留证件原件,敏感信息(如生物识别数据)需及时删除,若发现信息被滥用可依法**。
-
合法保留范围:企业可留存与法定义务相关的信息,如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2年)、考勤记录等,但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例如,身份证复印件可用于离职手续办理,但不得用于其他无关用途。
-
敏感信息处理: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信息不属于合理保留范围,企业应在员工离职后立即删除。若因系统未及时更新导致信息滞留,员工有权要求企业彻底清除。
-
**途径:若发现身份信息被用于虚假年报填报、商业推广等侵权行为,可向劳动仲裁机构投诉或起诉,要求停止侵害并索赔。例如,某公司因在公示系统冒用离职员工电话被法院判令道歉。
-
预防措施:离职时应书面确认信息删除范围,要求企业出具处理承诺。定期查询公开平台(如企业信用网站)核查信息是否被滥用。
员工需平衡信息保护与企业合规需求,留存沟通记录以备争议时举证。遇到疑似侵权时,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