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赔偿中的"N"指税前工资,计算基数包含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以及个人所得税。《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离职前12个月平均应得工资核算,而非实际到手金额。
关键亮点提炼:①补偿计算覆盖所有法定税前收入项;②年终奖、加班费需纳入平均数;③赔偿金超过当地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需缴税。
具体规则解析
-
法律依据与计算范围
N的计算基数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津贴、年终奖、加班费等所有货币性收入,扣除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前的总额为准。例如月薪1万元(含个人缴纳社保2000元),N的月工资标准仍按1万元计算。 -
社保与公积金的处理逻辑
用人单位代扣的个人社保、公积金属于劳动者工资组成部分,经济补偿不剔除这部分金额。若双方约定“到手工资”,需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否则默认按税前标准执行。 -
个税缴纳的特殊场景
N+1赔偿中,超出上年度本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例如某城市年均工资12万元,赔偿金中超过36万元的部分按综合所得税率计税。 -
常见误解与争议点
- 误区一:将“N+1”等同于税后工资。实际只有“+1”(代通知金)可能按税后支付,具体取决于企业制度。
- 误区二:认为补贴、福利不计入基数。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固定发放的福利需纳入计算。
操作提示
签订劳动合同时需明确工资结构,发生裁员时要求企业出具书面补偿明细。对计算有争议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申诉,留存工资条、银行流水作为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