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解放区的核心在于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通过经济基础重塑、基层政权强化和军事动员三位一体实现根本性稳定。这一过程既解决了农民生存需求,又为长期斗争奠定了人力、物力和组织基础,是解放区存续与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土地再分配激发农民革命性。1946年《五四指示》和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贫雇农。这一政策使超过1亿农民获得约3.75亿亩耕地,经济地位的根本转变直接转化为对解放区政权的政治认同。农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捍卫者,形成“耕者有其田”与“保田保家”的联动效应。
阶级重构强化基层控制力。土地改革同步推动农村权力结构洗牌,通过“诉苦会”“斗争会”瓦解传统乡绅权威,由贫农团、农会等新型组织取代旧有治理体系。据山东解放区统计,土改后293万农民加入农会,87万人成为民兵,基层政权渗透率提升至90%以上。这种组织化改造使政策执行效率倍增,形成直达村庄的动员网络。
资源整合支撑战争需求。土地确权建立后,解放区推行“合理负担”税收政策,按土地产量阶梯征税,兼顾民生与战争物资筹集。1947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公粮征收量同比增加47%,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耕地面积恢复至战前水平。经济自主性的增强,使解放区在国民党经济封锁中仍能维持运转。
社会动员转化战斗力量。土地改革直接推动“参军支前”热潮,华北解放区1946-1948年累计动员民兵150万人,输送参军农民95万。物质利益与政治觉悟的结合,创造出“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这一独特后勤模式,淮海战役中500万民工为前线运输4.3亿斤粮草,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经济基础改造到社会结构重组,土地改革构建起解放区稳固的铁三角:农民获得生产资料后产生保卫政权的内生动力,基层组织的重构确保政策高效执行,而资源与兵员的持续供给则为军事斗争提供坚实保障。这种系统性变革证明,满足最广大群体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政权建设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