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吗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强制性规范体系,其核心特征包括国家意志性、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保障。​​现代法律体系通过立法机关(如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程序产生,并依托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确保实施,同时反映特定社会物质条件与统治阶级意志。

  1. ​国家制定与认可的双重来源​
    法律既包括立法机关主动制定的成文法(如宪法、刑法),也涵盖国家对习惯、判例的认可。例如,我国现行有效的305件法律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程序制定,而部分国际惯例经认可后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2. ​国家强制力的根本保障​
    法律的实施依赖国家暴力机关(如法庭、监狱),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即使某些条款未被频繁执行,强制力始终作为“最后手段”确保法律权威。

  3. ​权利义务的规范性调整​
    法律通过明确权利与义务调整社会关系。例如,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刑法界定禁止行为,其本质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4. ​层级分明的效力体系​
    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一元两级多层次”体系。我国立法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立法权界限清晰,下位法不得抵触上位法。

​提示:​​理解法律的本质需结合其政治属性与社会功能,而非仅关注条文本身。随着社会发展,法律体系持续完善,但国家意志始终是其基石。

本文《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吗》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136435.html

相关推荐

颁布法律是哪个部门

​​在我国,法律的颁布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主席根据决定签署公布。​ ​其中,​​全国人大负责修改宪法和制定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其他法律并解释法律​ ​,形成以国家立法权为核心的统一分层次立法体系。 ​​最高立法机关的核心职能​ ​ 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修宪权和基本法律制定权(如刑法、民法典等),其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补充修改法律

2025-05-15 资格考试

政府能颁布法律吗

政府能颁布法律,但这一过程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和原则。以下从立法程序、立法原则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政府颁布法律的基本程序 政府颁布法律需经过以下四个主要步骤: 法律案的提出 :由具有立法提案权的主体(如全国人大、国务院等)向立法机关提交法律草案。 法律案的审议 :立法机关对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确保其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 法律案的表决 :通过投票决定是否通过该法律草案。

2025-05-15 资格考试

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的EEAT合规内容需围绕专业性、权威性和用户价值展开,核心是提供准确的法律解读、真实案例分析和可落地的合规建议。​ ​ 以下是关键要点: ​​作者实名制与专业背书​ ​ 文章作者需明确展示金融法律领域的从业资质(如律师执业证号、机构任职信息),并在文末附上作者简介页链接。例如:“本文作者张某某,某律师事务所金融合规部主任,10年金融诉讼经验,曾代理XX银行反洗钱案”。

2025-05-15 资格考试

关于金融的法律知识

金融法律知识 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投资法等。这些法律知识对于理解和参与金融活动至关重要。以下是关于金融法律知识的几个关键点: 1. 银行法 银行法是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运营和监管的法律。它确保了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安全,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银行法还规定了银行的业务范围、**政策、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2. 证券法 证券法是规范证券发行、交易和监管的法律

2025-05-15 资格考试

国家关于金融的法律法规

‌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为核心,通过 ‌ ‌多层次监管框架 ‌ ‌和 ‌ ‌动态更新机制 ‌ ‌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重点涵盖‌机构监管、业务规范、风险防控 ‌三大领域,2023年修订的《金融稳定法》更强化了系统性风险处置能力。 ‌分点解析现行金融法规要点: ‌ ‌机构准入与监管 ‌ 设立金融机构需符合《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资本金、股东资质等要求

2025-05-15 资格考试

金融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金融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是保障个人财富安全、规范市场秩序的核心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明确金融活动边界、防范风险并保护消费者权益。​ ​ 无论是储蓄、投资还是借贷,金融法律贯穿所有经济行为,而理解其基本框架和常见条款能帮助普通人避免陷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金融法律的核心作用​ ​ 金融法律通过界定金融机构职责、规范交易行为和维护市场公平,构建了金融体系的“游戏规则”。例如

2025-05-15 资格考试

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有哪些

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主要分为法律、法规和规章三大类别,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领域,旨在规范金融机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主要法律法规类别及内容 法律层面 : 《商业银行法》:明确商业银行的设立条件、经营范围以及风险控制要求,保障存款人利益。 《证券法》:规范证券发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经营、保险合同等作出规定,强化偿付能力监管。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关于金融方面规定

​​《民法典 》关于金融方面的规定,构建了我国金融法治化的基础框架,重点围绕金融合同效力、消费者权益保护、担保制度创新、金融科技合规等核心领域展开。​ ​其核心亮点包括:​​电子合同合法性​ ​的确认为数字金融铺路,​​禁止高利贷​ ​首次入法强化利率监管,​​担保物权体系化​ ​提升融资效率,​​格式条款严管​ ​倾斜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以及​​金融科技应用​ ​与数据安全的平衡。

2025-05-15 资格考试

金融法律法规196条

​​金融法律法规196条的核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196条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明确四种违法行为及相应刑罚:使用伪造/骗领信用卡、使用作废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 ​关键点包括:​​数额较大(5000元起)即构成犯罪​ ​,​​恶意透支需满足“非法占有目的+两次有效催收后超3个月不还”​ ​,且​​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并没收财产​ ​。 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需同时满足主客观要件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国金融法律法规大全

中国金融法律法规大全 是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多个金融领域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维护金融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银行业法律法规 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其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设立、运营

2025-05-15 资格考试

法律颁布前违法算违法吗

‌在法律颁布前实施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 ‌ ‌关键在于“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即新法对生效前的行为无约束力。但‌例外情形 ‌(如新法明确溯及或行为持续至新法生效后)可能被追究责任。以下分点解析: ‌基本原则:法不溯及既往 ‌ 法律仅对颁布后的行为产生效力,此前行为依据当时有效法律判定。例如,某行为在2023年合法,即使2024年新法禁止,通常不追究2023年的行为。 ‌例外1

2025-05-15 资格考试

法律的六个基本原则

法律的六个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法律上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因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有所偏颇。 自愿原则 :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与、如何参与以及与谁参与法律行为

2025-05-15 资格考试

法律的目的和意义

法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共利益、保障个人权利、解决冲突纠纷,并通过规范行为、实现社会正义和稳定。 1. 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通过明确行为规范,为社会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它确保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基本规则,避免混乱和冲突。例如,交通法规保障道路安全,刑法惩罚犯罪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2. 保障个人权利 法律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财产权、人身安全等

2025-05-15 资格考试

我国法律颁布的现实意义

​​我国法律颁布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为“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三大核心价值,通过完善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社会发展注入稳定性和公平性。​ ​ ​​完善法治体系​ ​ 法律颁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举措,如《民法典 》系统整合民事法律规范,填补立法空白,构建科学、统一的法治框架。它不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基本规则,还通过合同编、物权编等细化条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国法律是谁来制定的

在中国,​​法律的制定权主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 ​,这是国家立法权的核心体现。国务院、地方人大及特定机关也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享有不同层级的立法权限,形成统一而分层次的立法体系。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 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负责修改宪法和制定基本法律,如刑事、民事等领域的核心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则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国近代法律制度

‌中国近代法律制度经历了从封建法制到现代法治的转型,其核心变革包括 ‌废除旧律、引入西方法系、建立六法体系‌三大里程碑。这一过程既反映了社会变革需求,也奠定了当代中国法律的基础框架。 ‌ ‌清末修律(1902-1911) ‌ 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启动法律改革,沈家本主持修订《大清新刑律》等法典,首次废除凌迟等酷刑,引入罪刑法定原则。但保留"亲属相隐"等传统条款,体现新旧交替特征。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国近代法律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代法律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代法律的演变过程,是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这一过程始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清末变法修律、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等多个阶段。 清末变法修律 1. 背景与动因 内忧外患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传统法律制度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史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史贯穿了从1840年**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传统向现代法治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过程不仅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冲击,也伴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探索,逐步推动了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 一、**战争后的法律变革 **战争(1840年)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在这一背景下,清政府开始尝试法律改革

2025-05-15 资格考试

古代法律与近代法律的区别

​​古代法律与近代法律的核心区别在于价值取向与功能本质:前者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核心,强调威慑与等级特权;后者以保障个体权利为根基,追求程序正义与社会公平。​ ​ 从肉刑合法化到无罪推定原则,从同姓不婚禁令到婚姻自由,法律体系的演变折射出人类文明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跨越性进步。 古代法律普遍以严刑峻法为特征,如《唐律疏议 》将同姓婚姻定为犯罪,而现代《民法典 》仅限制近亲通婚

2025-05-15 资格考试

1950年5月一日婚姻法是第几部法律

1950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其核心亮点在于​​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确立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原则,被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 ​​历史背景与立法意义​ ​ 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婚姻制度仍普遍存在包办婚姻、纳妾等陋习。1950年《婚姻法 》以革命性姿态废除这些旧制,明确“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

2025-05-15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