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核心是“鼓励创新、保障公平、强化法治”,通过立法保护、财税支持、市场准入优化等举措,推动民营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立法保障与平等地位
2025年4月《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明确民营经济与其他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禁止市场准入壁垒和歧视性政策。法律特别规定“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要素获取”等环节的公平对待,并严控拖欠账款、乱罚款等行为,从法治层面稳定民企预期。 -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政策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如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例如,北京推荐优质民企申报国家科技专项,湖北对高新技术民企提供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设“四新”经济民企占比超40%,技术突破案例频现,如高德红外攻克红外探测器技术瓶颈。 -
财税金融精准扶持
多地推出“减税降费+定向融资”组合拳:湖北通过“春雨润苗”行动简化小微民企办税流程;北京试点无还本**机制,缓解融资难。截至2025年2月,全国普惠小微**工具授信超10万亿元,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10.2%。 -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从中央到地方推行“清单式管理”,清理行政审批冗余环节。例如,湖北开展涉企执法专项整治,北京打造“监管沙箱”升级金融科技服务。多地建立民企问题诉求直通机制,2025年国家发改委累计办理民企诉求超千项。
总结:当前政策既注重短期纾困,更布局长期竞争力提升。民企需抓住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机遇,同步关注地方细则落地,用足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