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一金必须按实际工资缴纳,否则属于违法行为。企业若通过降低缴费基数“节省成本”,将面临罚款、补缴及员工**风险,而员工则可能因养老金缩水、医保报销受限等遭受长期权益损失。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法律明确要求足额缴纳
根据《社会保险法》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五险一金缴费基数应为员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或入职首月工资,包含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全部劳动报酬。企业若按最低基数或拆分工资申报,属于瞒报行为,社保和公积金管理部门可责令补缴差额并加收滞纳金,甚至处以1-3倍罚款。 -
员工权益受损的具体表现
- 养老金减少:缴费基数越低,个人账户累计金额越少,退休后待遇显著降低。
- 医保报销受限:个人账户金额和报销额度与缴费基数挂钩,低缴可能导致大额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增加。
- 公积金**额度下降:购房时公积金**额度直接受缴存基数影响,尤其在一线城市可能影响购房资格。
-
企业违法成本高昂
除补缴和罚款外,企业可能被列入社保“黑名单”,影响招工和融资。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社保局投诉等途径追溯2年内(部分地区无期限)的权益差额,若因此离职还可主张经济补偿。 -
常见误区澄清
- “协商放弃缴纳”无效:即使员工签字同意,此类协议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 缴费基数有上下限:仅当工资低于当地社平工资60%或高于300%时,方可按限值缴纳,但需以实际工资为基准核定。
提示:员工应定期核对工资条与社保缴费记录,留存劳动合同、银行流水作为证据。发现企业未足额缴纳时,及时通过12333热线或公积金管理中心**,确保自身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