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学教资科目二简答题的汇总整理,结合最新考试大纲和历年高频考点,按模块分类呈现:
一、教育基础模块
-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基础性;义务性;全面性
- 教育的社会属性
-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生产性
-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 生产力制约教育规模、结构、内容;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科学知识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取向、内容选择;教育具有传递、传播、选择、创新功能
二、学生发展模块
-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 遗传(可能性)、环境(现实性)、教育(主导性)、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
-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 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避免一刀切)、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互补性(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 皮亚杰阶段理论
-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三、教育目的与制度模块
-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 德育(灵魂)、智育(前提)、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劳动技术教育(综合)[4,5ref)
- 学制确立的依据
- 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人口状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历史经验
- 现代教育制度趋势
- 学前教育衔接、义务教育延长、普职综合、高等教育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
四、教学与课程模块
-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教学的教育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
- 启发性教学原则
- 调动主动性、启发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教学民主
-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 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社区开放型教师、终身学习者
五、德育与班级管理模块
-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知情意行多端培养;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组织活动与交往;长期反复
-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前习俗(惩罚服从→相对功利)、习俗(寻求认可→遵守法规)、后习俗(社会契约→普遍伦理)
- 班级管理的原则
- 科学性、民主性、自觉性、整体性
六、教师专业发展模块
- 教师职业素养
- 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素养
- 教师成长途径
- 职前师范教育、职后理论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
- 师德为先的内容
- 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依法执教
七、心理学相关模块
-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 学习动机激发措施
- 创设问题情境、控制动机水平、反馈与评价、合理奖惩
-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个体经验与情绪
八、教育研究方法模块
- 行动研究特征
- 改进实践、聚焦教学问题、教学与研究结合、循环性
- 观察法优缺点
- 优点:自然性、真实性;缺点:样本小、表面性、缺乏因果性
提示:以上内容整合自近年高频考点,建议结合真题练习强化记忆,注意答题时分点作答、结合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