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可分为以下几类,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虚假广告陷阱
-
夸大宣传 :用人单位可能通过扩大招聘规模、提升职位等级(如将“办事员”改为“总监”)等方式吸引求职者,实际工作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
-
高薪诱饵 :部分岗位薪资被虚高(如月薪上万),但工作内容可能仅为基础性任务,甚至涉及***行业。
二、传销陷阱
-
入门费要求 :以高薪为诱饵,要求缴纳3000-4000元入门费或购买产品,后续通过控制通讯、扣留身份证等手段实施传销。
-
职业发展骗局 :承诺快速晋升(如3个月月薪3000元),实则诱导参与非法活动或持续缴费。
三、协议陷阱
-
霸王条款 :就业协议中可能包含不平等条款,如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限制人身自由、扣押证件等。
-
权益侵害 :部分协议会免除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导致毕业生在社保、户籍迁移等权益受损。
四、费用诈骗
-
押金、抵押 :以培训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义收取费用,实际用于非法活动或退还时以各种理由拒绝。
-
中介费诈骗 :通过虚假招聘收取信息费、报名费,或以“急招”为名骗取钱财。
五、其他常见陷阱
-
跨省招工风险 :异地求职时可能遭遇诈骗,如接站时被要求交钱、转包工作后遭拖欠工资。
-
“高薪”与传销结合 :部分招聘以高薪为幌子,实则引导求职者参与传销活动。
-
心理陷阱 :
-
落脚心理 :因急于就业而接受不合理条件(如“先入职后培训”),导致后续权益受损;
-
一步到位心理 :对第一份工作要求过高,错过优质机会或因标准严苛而失去发展空间。
-
预防建议
-
核实单位资质 :通过官方渠道(如人才交流中心、劳动部门)确认招聘单位合法性;
-
警惕高薪宣传 :对月薪过高的岗位保持警惕,避免因急切就业而轻信宣传;
-
签订规范协议 :务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留证据**;
-
避免缴纳费用 :不向用人单位收取押金、抵押物或培训费,遇到收费要求及时向劳动部门举报。
通过增强防范意识,结合正规渠道求职,可有效降低陷入陷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