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执法改革最新政策主要围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改革展开,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机构整合、职责优化和能力提升,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提升执法效能。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最新政策要点:
一、机构设置与职责优化
-
整合执法队伍
推行“以变求进”策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执法职责整合为综合执法队伍,例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 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领域设副处级机构;
- 其他领域采取“局挂队”模式,即相关主管部门加挂行政执法队牌子。
-
减少执法层级
县级及以下地区普遍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减少中间层级,提升执法效率。部分城市试点在乡镇(街道)层面推行综合执法,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二、人员管理与能力提升
-
优化人员配置
通过“配强力量”原则,将人员编制向执法岗位倾斜,充实基层执法队伍。例如,某市通过整合执法职责,精简人员75%,并推动执法人员下沉一线。
-
强化专业能力
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完善的法律、调查取证等专业能力体系,建立选拔、激励和考核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
三、监督与保障机制
-
完善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和问责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执法行为实时监控,及时纠正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
-
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三减少两规范”(减少多头/多层执法、减少执法事项、规范执法行为/队伍),实现执法标准化、规范化。
四、服务效能与改革目标
-
降低企业负担
通过减少涉企检查频次(如重庆改革后降低20%以上)、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企业满意度。
-
提升治理能力
改革旨在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通过资源整合和协同机制,提升应对复杂治理任务的能力。
五、地方创新实践
-
综合一体化改革 :重庆在1031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大综合一体化”模式。
-
协同高效机制 :杭州通过“局队合一”与协同管理相结合,实现市级6支执法队统管主城区,区县(市)以“局挂队”模式运作。
以上政策体现了从“配齐力量”到“配强力量”的转变,强调通过机构整合、能力提升和监督优化,构建权责统一、高效协同的行政执法新体系。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差异化路径,如重庆的乡镇综合执法试点、杭州的协同管理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