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劳动关系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标准和方法:
一、劳动关系认定的核心要素
-
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需具备法人资格或合法用工主体资质,劳动者需年满16周岁且未达法定退休年龄。
-
人身隶属性
劳动者需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包括考勤、考核、遵守规章制度等。
-
经济从属性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属于用人单位的主营业务或必要辅助业务,且报酬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
二、劳动关系认定的主要依据
-
实际用工事实
-
管理关系 :劳动者是否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如考勤、工作安排等。
-
报酬支付 :用人单位是否定期支付劳动报酬,或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
劳动内容 :劳动者的工作是否属于用人单位的业务组成部分。
-
-
参考凭证
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合可参考以下证据:
-
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凭证;
-
工作证、服务证等身份证明;
-
招工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
考勤记录及其他劳动者证言。
-
三、特殊情形的处理
-
书面合同 :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成立的直接证据,但未签合同不影响用工事实的认定。
-
劳务关系 :若双方明确约定劳务性质,或劳动者独立提供劳务且不受用人单位管理,则可能被认定为劳务关系。
四、举证责任分配
用人单位对劳动关系存在承担举证责任,需提供工资、社保、考勤等关键证据。
总结
劳动关系认定以实际用工事实为基础,结合主体资格、管理关系、报酬支付等要素综合判断。未签订书面合同的,可通过工资、社保、考勤等客观证据认定。若存在争议,可参考《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行政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