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背景介绍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涵盖立法历程、时代需求、法治意义及核心价值:
一、立法历程与背景
-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经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四次启动,均因条件不成熟未完成。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任务,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2020年完成民法典各分编编纂并正式通过。
-
立法目标
通过系统整合现行民事法律,形成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法典,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如隐私权、居住权等新型权利保护。
二、时代需求与背景
-
社会矛盾变化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法典通过完善权利保障机制回应这一需求。
-
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法典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制度支撑,优化民事主体分类,完善合同规则,平衡责任与自由,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法治意义
-
法治建设里程碑
作为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
国家治理现代化
通过系统整合法律规范,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良法善治,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核心价值
-
民族精神立法表达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序良俗到具体义务,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为世界民法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
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保障民事权利,回应人民关切,如新增隐私权、居住权等,彰显“民有所呼,法有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