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2021年正式施行,涵盖7编1260条,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诞生历经66年波折,最终以高票通过,标志着我国民事权利保护体系的全面升级,为市场经济和社会治理提供坚实法治基础。
-
立法历程与里程碑意义
民法典编纂四度启动(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因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完成。2020年高票通过,填补了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空白,成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
核心内容与结构
7编覆盖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新增隐私权、居住权等现代权利,系统整合既有民事法律,形成统一规范。 -
社会与经济价值
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优化了主体分类、合同规则和权责平衡,推动公平交易;同时以人格权独立成编强化人权保障,回应数字化时代的隐私保护需求。 -
民生影响与实践作用
从婚姻家庭到财产继承,从邻里纠纷到网络侵权,民法典为公民日常行为提供明确法律依据,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周期权益覆盖。
这部法典的出台,既是法治进步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步,持续为社会发展注入稳定预期和公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