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涵盖7编1260条,涉及物权、合同、人格权等民生领域,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事权利保护进入体系化、法典化的新时代,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立法夙愿。
-
立法背景与历史意义
民法典的编纂历经66年探索,先后于1954年、1962年等四次启动未果,最终在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下重启。它系统整合了《婚姻法》《合同法》等9部单行法,填补了民事法律体系的空白,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里程碑。 -
核心内容与民生亮点
法典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明确人格权独立成编、增设居住权制度、细化隐私保护等创新条款。例如,胎儿继承权、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等规定,体现了对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 -
实施影响与社会价值
民法典通过平等保护市场主体权益、规范公序良俗,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法治基石。其绿色原则(如污染追责)和家风条款(如离婚冷静期)融合了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理念,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当前,民法典已成为保障公民“从出生到身后”全周期权利的根本依据。建议公众通过官方渠道学习相关案例解读,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