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与吉葬是传统殡葬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二者区别关键在于安葬时机与仪式性质:丧葬指逝者初葬(百日内完成,称“凶葬”),需严格择日避煞;吉葬多为二次葬(如拾骨后安葬),仪式更重风水与家族福祉。
-
丧葬(凶葬)的核心特点
初葬需在逝者去世百日内完成,称为“乘凶葬”,可规避诸多不利因素。仪式注重快速安葬,但需避开重丧日、三煞等凶时,墓碑裂开或坟墓塌陷均需迁葬。初次安葬的墓形多为椭圆龟状,象征尸身直接入土。 -
吉葬的仪式与意义
吉葬常见于二次葬,如南方“捡骨葬”——初葬数年后开棺拾骨,洗净装入“金罂”重新安葬。此过程称“捡金”,墓形多为圆龟状,代表骨殖归瓮。吉葬择日相对宽松,可化解部分煞气(如重丧、朱雀日),但仍需配合山向与分金。 -
风水与择日的关键作用
无论是丧葬或吉葬,均需遵循“龙穴砂水”原则:墓穴需避高压线、选朝南/东南向,安葬日课需与仙命、山向相合。凶葬更重亡命避煞(如寸土无光、官符),吉葬则以补山为主,强调家族长远气运。
提示:现代殡葬虽简化流程,但传统择吉与风水观念仍影响深远,尤其在乡村地区。若需迁葬或重修祖坟,建议结合专业地理师指导,平衡民俗与实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