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事实与隐瞒事实真相均属于诈骗罪的常见手段,但需结合具体行为和目的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要点:
-
定义与区别
-
虚构事实 :指捏造根本不存在的情况(如身份、财产等),以获取他人信任。例如伪造票据、虚构合同主体。
-
隐瞒真相 :指掩盖客观存在的事实(如债务、履约能力等)。例如隐瞒无支付能力仍签订合同。
两者在法律上并非绝对对立,而是根据行为性质和后果判定是否构成犯罪。
-
-
构成诈骗罪的条件
-
主观目的 :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若仅出于恶作剧或暂时使用,不构成犯罪。
-
行为方式 :需通过虚构或隐瞒事实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交付财物。例如夸大疗效诱导消费。
-
后果要求 :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且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
-
法律后果
-
仅隐瞒事实(无非法占有目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拘留、罚款)或民事赔偿。
-
结合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且符合上述条件的,将构成诈骗罪,面临3年以下至无期徒刑不等的刑事处罚。
-
-
典型案例
- 例如,商家虚构店铺资质或隐瞒产品缺陷,若导致消费者损失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构成诈骗罪;若仅存在轻微夸大宣传,则可能仅承担民事责任。
总结 :虚构事实与隐瞒事实真相本身并非犯罪,但当其结合非法占有目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时,将构成诈骗罪。具体认定需结合案件细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