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内容与实际不符属于违法行为,用人单位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及民事赔偿。根据我国《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可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将吊销许可证;若造成求职者损失,还需承担赔偿责任。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法律明确禁止虚假招聘
用人单位不得提供虚假招聘信息或广告,否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处以罚款(最高1000元),并责令改正。若涉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罚款金额可能升至1万至5万元,甚至吊销执照。 -
民事赔偿责任不可回避
求职者因虚假信息产生的交通费、误工费等实际损失,可要求用人单位赔偿。例如苏州某企业因虚构高薪岗位被投诉后,除罚款外还需赔偿求职者损失。 -
**途径多样化
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或向法院起诉。法律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如实告知工作内容、报酬等关键信息,隐瞒或欺骗即构成违法。
提示:求职者应保留招聘广告、沟通记录等证据,遭遇不实招聘时及时**;企业需严格审核招聘信息真实性,避免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