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单位不怕员工起诉的核心原因在于:企业利用法律程序复杂、员工举证困难、诉讼成本低廉等漏洞,通过拖延战术、滥用诉权等手段迫使劳动者妥协。 关键点包括:企业参保率低导致赔偿压力小、恶意诉讼拖延时间、劳动者**能力薄弱。
工伤认定需满足工作时间、场所及因果关系等严格条件,而中小企业普遍未缴纳工伤保险,事故后常否认劳动关系或质疑工伤证据。诉讼中,企业以50元低成本反复上诉,利用劳动者医疗急迫、经济困难等弱点,拖至其接受远低于法定标准的赔偿。例如某铸件厂通过2年8道程序(复议、鉴定、仲裁、诉讼)消耗员工精力,最终仅按七级而非六级伤残赔偿。
分点展开:
- 法律成本不对等:企业诉讼费仅50元,劳动者却需承担时间、律师费等多重压力,多数因耗不起而妥协。
- 证据链薄弱:未签劳动合同、事故证据未固定等,增加劳动者举证难度,企业借机否认工伤事实。
- 拖延战术奏效:80%以上企业一审败诉仍上诉,通过程序空转降低赔偿预期,如某案件企业直言“拖死也不赔”。
- 监管执行缺位:工伤保险参保强制力不足,劳动部门认定瑕疵频出,企业违法成本低于赔偿支出。
提示:劳动者应第一时间保存工牌、考勤记录等劳动关系证据,并申请工伤认定。遇恶意诉讼可要求企业预缴诉讼保证金,同时寻求法律援助缩短**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