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制按30天计算是否合理,需结合法定标准与合同约定综合判断。 关键点在于:法定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但若合同明确约定30天且总额合理、不损害劳动者权益(如加班费基数合规),则属合法;反之,若导致工资缩水或权益受损,则不合理。
月薪制按30天计算的核心争议在于日工资折算方式。根据劳动法规定,月计薪天数应为21.75天(全年365天减去104天休息日后除以12个月),日工资标准为月薪÷21.75天。若企业按30天折算,日工资会被稀释,例如月薪5000元时,日工资从230元(21.75天标准)降至167元(30天标准)。这种差异在计算加班费、缺勤扣款时尤为明显——若合同未明确约定30天计算方式,可能因基数偏低而违法。
劳动合同约定是合法性前提。若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月薪固定,按30天均摊日工资”,且实际发放总额不低于法定标准(如全勤时月薪一致),则属有效约定。例如,月薪5000元按30天折算日工资167元,若当月出勤21.75天,应得工资仍为5000元,此时计算方式无实质影响。但若合同约定“按实际出勤天数×日工资”且日工资按30天折算,则可能导致工资低于法定标准,需警惕权益受损。
特殊情形需单独考量。存在法定节假日或综合工时制时,按30天计算易引发纠纷。例如,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应按21.75天标准计算工资,若按30天折算会变相降低待遇;加班费计算时,若以30天为基数,1.5倍平日加班工资可能被少算。当月实际天数超过30天(如31天)仍按30天计算,可能构成不合理扣减。
月薪制按30天计算并非绝对合理或违法,需以合同约定为基础、以法定权益为底线。劳动者应核对工资条明细,确保日工资折算与加班费计算符合法定标准,必要时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