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后,公立医院编制并未取消,而是从传统审批制转为更灵活的备案制,同时通过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大量编制名额,实现“编制从铁饭碗变为活水池”的改革目标。 这一变革赋予医院用人自主权,保障医务人员待遇与稳定性,并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以下是关键改革要点:
-
编制备案制取代审批制
三明市打破公立医院编制僵化管理,实行备案制:医院在核定人员规模内自主招聘,结果报备即可。此举简化流程,解决编制不足问题,如重庆新增6.5万名备案编制,人员享受与原在编者同等待遇。 -
动态增编与资源下沉
改革后,三明累计新增编制超1万名(如2024年单次增编4159人),重点补充基层医疗力量。县域医共体可统筹调剂编制,允许人员上下流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
薪酬与编制改革协同推进
编制备案制与全员岗位年薪制配套实施,医生年薪最高达58万元。固定薪酬占比提升至45%,收入结构优化,体现技术价值。 -
全国推广与地方创新
多地借鉴三明经验,如湖北建立“编制周转池”,泉州实行“按实核编”,广州缩小市县薪酬差距至5%以内,逐步形成灵活高效的编制管理体系。
三明医改证明,编制改革需与薪酬、服务价格等政策联动,才能实现公益性与效率平衡。未来,动态调整和备案制或成全国医改主流方向,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公平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