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不属于民法典,两者是中国法律体系中截然不同的部门法。 刑法以惩罚犯罪为核心,调整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民法则规范平等主体间的人身与财产关系,强调权利保护与纠纷解决。二者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及法律责任均存在本质差异。
-
立法目的不同
刑法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通过刑罚打击犯罪行为,如《刑法》明确以“保卫政权、保护财产和公民权利”为任务。民法典则聚焦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以“调整民事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法宗旨,体现对私权的全面保障。 -
调整对象与范围
刑法针对犯罪行为(如盗窃、故意伤害),仅当行为危害性达到需刑罚干预时介入;民法覆盖日常民事活动(如合同、婚姻、继承),调整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合同违约通常由民法处理,但合同诈骗若构成犯罪则需刑法规制。 -
法律责任形式
刑事责任以自由刑(如有期徒刑)、财产刑(如罚金)为主,具严厉惩罚性;民事责任以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财产性救济为主,侧重补偿与恢复。同一行为可能同时触发刑民责任(如交通肇事需赔偿损失并承担刑责)。 -
法律适用原则
刑法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民法允许法官运用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灵活裁量。例如,刑法对“出生”“死亡”的认定标准严于民法,以匹配其制裁的严厉性。 -
体系定位与互动
刑法作为“最后法”,仅在民法等前置法无法充分保护法益时介入。例如,民法典保护隐私权,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则对严重侵权行为施以刑罚,体现两者的阶梯式保护关系。
理解刑法与民法典的区别,有助于明确法律边界,避免混淆**与追责路径。遇到具体法律问题,建议结合专业咨询选择适用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