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激发兴趣、注重思维培养、强化概念理解、跨学科整合及实践应用。通过情境化教学、启发式引导和科学评价体系,将抽象数学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能力,培养其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新意识等终身受用的素养。
-
创设生活化情境,点燃数学兴趣
通过购物计算、游戏设计等真实场景,将数字与生活关联。例如用优惠券计算折扣、用摸球游戏理解概率,让数学从“枯燥符号”变为“实用工具”,自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索欲。 -
从具象到抽象,搭建思维阶梯
利用实物模型(如几何体)辅助理解概念,再逐步过渡到符号运算。例如通过拼图活动推导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抽象,避免机械记忆,培养数感、空间观念等核心能力。 -
深化概念辨析,杜绝表面学习
采用对比教学强化理解:用正反例区分“周长”与“面积”,通过小组讨论厘清概念边界。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数学关系,如“分数是平均分的表达”,促进知识内化。 -
动态评价机制,关注成长过程
减少单一考试压力,增加实践项目评分。例如记录解题思路的完整性、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度,通过可视化评价表(如思维导图、错题分析)反馈进步,激发持续学习动力。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同播种,需以兴趣为土壤、思维为养分、实践为雨露。教师应成为“引导者”而非“灌输者”,让每个孩子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力量与美感,最终收获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