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治疗后死亡是否算工伤需依据死亡时间限制、直接因果关系两个核心要件综合判断。关键在于死亡是否由工伤直接导致,以及是否发生在48小时抢救期内,不同情境下认定结论存在显著差异。
一、符合条件视同工伤的情形
- 抢救期内死亡:突发疾病或事故伤害后,从初次诊断起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无论是否脱离工作岗位就医,均可视同工伤。
- 直接关联性死亡:因工伤导致的伤口感染、并发症等直接引发死亡,即便超过48小时,若经医疗鉴定证实因果关系成立,仍可认定工亡。
二、排除工伤认定的情况
- 超出抢救时限:初次诊断超过48小时后死亡,原则上不认定为工伤,但职业病致死的特殊情形除外。
- 间接因素致死:自身基础性疾病恶化、治疗期间新发意外事故(如药物过敏非医疗过错)等非工伤直接关联因素导致死亡的,通常无法认定工亡。
三、特殊情形的处理原则
- 停工留薪期死亡:治疗期间处于停工留薪期,若原工伤为致死直接原因,可突破48小时限制申请工亡认定。
- 多因一果争议:存在多种致亡因素时,需通过尸检报告、医疗记录等证据明确工伤的参与度,参与度达50%以上方可认定。
四、法律程序要点
近亲属需在1年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提供完整的诊疗记录、劳动关系证明及死亡原因鉴定书。用人单位否认工亡的,可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因果关系论证。
建议家属及时封存病历资料,重点收集首次诊断时间、抢救过程连续性等关键证据。存在争议时,可向人社部门申请召开工伤认定听证会,通过专业技术鉴定明确责任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