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主动辞职通常无法获得赔偿,但若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工资、未缴纳社保、****等法定过错,员工可主张经济补偿。具体情形需结合《劳动合同法》与实际劳动关系判定。
一、主动辞职的常规情形
员工因个人原因主动离职(如职业规划、家庭因素等),用人单位无需支付补偿或赔偿。双方劳动关系随辞职申请正式解除,员工需遵守合同约定的离职程序。
二、法定过错下的经济补偿
若用人单位存在以下行为,员工主动辞职可要求N倍月工资的经济补偿(N为工作年限):
-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如长期拖欠工资或克扣绩效;
- 未依法缴纳社保或提供劳动保护,导致员工健康受损;
- 强迫冒险作业或暴力威胁,严重侵害人身权益;
- 规章制度违法,损害劳动者权益。
员工需留存考勤记录、工资条、聊天记录等证据,通过劳动仲裁主张权益。
三、主动辞职与裁员的本质区别
裁员由用人单位发起,需符合“经营困难”“业务调整”等条件,且须支付法定补偿(N倍工资)。员工主动辞职则属于单方终止合同,除非证明单位过错,否则无权索赔。
四、**注意事项
- 提前固定证据:保存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证明、书面通知等;
- 优先协商解决:与用人单位沟通补偿方案,避免仲裁耗时;
- 时效限制:劳动仲裁申请需在离职后1年内提交。
主动辞职能否获赔,关键在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员工应理性评估自身权益,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补偿,避免盲目离职导致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