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职业病人员处理方案需遵循《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规定,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诊断与报告
-
用人单位责任
-
发现疑似职业病应立即报告卫生健康主管部门(30日内)和劳动保障部门(确诊后)。
-
安排劳动者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
-
劳动者权利
-
用人单位不得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
可自行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常住地有资质机构申请诊断,费用同样由用人单位承担。
-
二、治疗与康复
-
治疗安排
-
用人单位需为劳动者提供针对性治疗,包括药物、手术等,并承担康复费用。
-
不适宜原岗位者应调离并妥善安置。
-
-
停工留薪
- 诊断期间按原工资发放,享受停工留薪待遇。
三、费用承担
- 所有与诊断、治疗、康复相关的费用均由用人单位承担,包括检查、药品、住院等。
四、法律保障
-
用人单位未履行报告或治疗义务,将面临罚款(1万-2.5万元)及行政处分。
-
劳动者可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投诉或诉讼**。
五、跨部门协作
- 需人力资源、安全环保、医疗卫生等部门协同,确保方案落实。
总结 :处理疑似职业病需以及时诊断、依法**为核心,用人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劳动者依法享有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