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差价、虚假宣传、产权纠纷
二手房交易中,中介可能通过多种套路侵害购房者权益,以下是常见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建议:
一、核心诈骗套路
-
吃差价
中介可能以低于市场价购买房源,再以高价转卖,从中赚取差价。例如,一套300万的房子,中介先以270万买下,两个月后以320万卖出,差价50万归中介所有。
-
虚假宣传
通过夸大房屋优势(如“20分钟通勤”“精装修”)或制造“稀缺性”(如“独栋别墅”“学区房”),诱导购房者签订合同。部分中介会发布多个价格版本,增加信息可信度。
-
产权纠纷
与业主串通欺骗买家,或隐瞒房屋产权问题(如抵押、查封),导致合同无效。购房者支付定金后,中介以“产权纠纷”为由拒绝退还。
二、操作性陷阱
-
合同陷阱
-
霸王条款 :合同仅收取费用不提供服务,或故意模糊责任条款。
-
面积欺诈 :谈判时使用“使用面积”,签约后以“建筑面积”计算,利用面积差异增加购房者成本。
-
-
信息不对称
中介可能隐瞒房屋历史(如维修记录)、周边规划(如垃圾场建设)或物业费用,导致购房者决策失误。
三、其他常见手段
-
临时更换房源
约定看房时间后,以“业主突发情况”为由改推荐其他楼盘,浪费购房者时间。
-
押金退还纠纷
以“合同违约”为由拒绝退还已交押金,尤其在房屋产权问题未解决时。
-
高额中介费
未看房先收取数百元费用,或以“年终业绩”为由收取高额服务费。
四、防范建议
-
实地考察
-
核对房屋朝向、装修质量,使用简易指南针确认南北方向。
-
现场查看周边环境,与中介描述保持一致。
-
-
多方验证
-
通过居委会、物业核实房屋信息,向邻居了解居住情况。
-
对比中介发布的多个价格版本,要求书面说明差异原因。
-
-
法律意识
-
签订合同时注意条款细节,保留书面证据(如聊天记录、合同副本)。
-
遇到“产权问题”或“合同违约”,及时通过法律途径**。
-
-
砍价技巧
-
了解小区近期成交价,结合装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价格。
-
年底或业绩冲刺期,中介可能更愿意提供折扣。
-
通过以上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二手房交易风险,建议选择有资质、口碑良好的中介机构,并保留独立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