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签劳动合同不必然导致工龄清零,但企业若通过关联公司换签、业务分拆等手段恶意操作,工龄可能被“合法”剥夺。关键在于证明工作连续性未被中断,且非因个人原因导致合同主体变更。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主张工龄累计计算,避免经济补偿金、年假等权益受损。
-
工龄清零的核心影响
工龄直接关联经济补偿金(N+1计算基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资格、年假天数及社保连续性。若企业强制换签合同且未明确工龄累计,劳动者可能面临补偿金从零起算、丧失职业稳定性等风险。例如,某员工12年工龄被清零后,裁员赔偿从24万骤降至6万。 -
法律明确禁止恶意清零行为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及最高法司法解释规定,非因劳动者原因(如公司合并、委派调动、关联公司轮流签约等)导致合同主体变更的,原工龄应合并计算。企业要求签署“自愿放弃工龄”条款属无效。 -
劳动者应对策略
- 证据固化:保存历年工资单、社保记录、调岗通知等,证明工作内容、地点未变且变更系企业安排。
- 合同审查:拒绝含“工龄归零”条款,新增手写声明“已知悉工龄累计规定”。
- **路径:以《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合同并主张补偿金时,可要求累计计算原工龄。
提示:遭遇企业施压时,立即向劳动监察部门备案(12333),必要时申请仲裁。工龄是劳动者的“隐形资产”,需主动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