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逃避辞退赔偿常采用隐蔽手段逼迫员工主动离职,常见套路包括调岗降薪、绩效陷阱、精神施压等。这些做法虽看似“合法”,实则多违反劳动法,劳动者可通过留存证据、依法**争取应有补偿。
-
调岗降薪温水煮青蛙
以“业务调整”为名强制调岗至无关岗位或偏远地区,同步降低薪资或取消奖金。法律要求调岗需协商一致,降薪超20%即属重大变更。员工应30日内书面异议并保留原岗位工作记录。 -
绩效陷阱数字化驱逐
突击修改考核标准,设置不可能完成的KPI(如程序员月开发3个新APP),或主观评分占比过高。**需举证考核标准未经民主程序,对比同岗位历史数据。 -
精神施压制造心理崩溃
通过孤立排挤、无意义加班、公开批评等制造焦虑。法律虽未明确界定冷暴力,但侮辱性调岗可认定为违法。建议每日记录工作日志,对侮辱言行录音取证。 -
合同条款暗藏霸王规则
在合同中埋设“迟到3次视同离职”等模糊条款,或签订空白合同后补不利内容。劳动者应拒签空白合同,要求对模糊条款书面解释,保留原件。 -
拖延战术消耗**意志
利用仲裁时效(1年)、医疗期或孕产期等时间节点施压。反制需及时提交书面异议,医疗期结束前申请复工,孕期被辞可直接主张2倍赔偿。
提示:企业所有套路均依赖劳动者“忍气吞声”。遭遇不公时,系统性留存证据(工资流水、考核记录、沟通录音)并优先协商,必要时通过劳动仲裁主张权利,法律始终是**终极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