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刁难逼迫离职是职场中常见的违法行为,企业通过调岗降薪、不合理考核、冷暴力等手段变相施压,迫使员工主动辞职以规避经济补偿。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劳动者权益,也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员工可通过法律途径**并获得赔偿。
-
常见手段与法律定性
企业惯用手段包括:突然增加工作量至无法完成(如案例中设计师日工作量从40张增至70张)、侮辱性调岗(如技术员被安排清洗车间)、克扣工资、删除考勤权限或发动同事孤立。法院明确认定,此类行为若超出合理范围,即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赔偿金。 -
员工应对策略
- 保留证据:留存加班记录、沟通截图、考核标准等,证明工作量不合理或调岗的惩罚性。
- 依法申诉: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主张企业未按合同提供劳动条件。
- 拒绝妥协:企业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需协商一致,员工有权拒绝侮辱性安排并继续原岗位工作。
-
法律漏洞与**难点
冷暴力、职场PUA等精神施压目前缺乏明确法律界定,且部分企业利用程序拖延消耗员工精力。专家建议推动“推定解雇”制度完善,要求企业自证行为合理性,并强化对敌意环境的治理。
提示:遭遇逼迫离职时,冷静应对是关键。法律始终倾向保护劳动者,但**需及时行动并依托完整证据链。若企业拒不改正,赔偿金最高可达工资的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