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后给留下员工加薪看似矛盾,实则是企业稳定核心团队、优化人才结构的战略举措。这一做法既能缓解裁员带来的士气冲击,又能通过薪酬激励保留关键人才,甚至可能成为变相降低裁员成本的“法律擦边球”。以下是深度解析:
-
留人策略的核心逻辑
裁员往往伴随业务收缩或成本压力,但核心岗位员工流失会加剧运营风险。加薪通过直接的经济激励绑定高绩效者,避免“幸存者综合征”(即留下员工因不安而消极怠工)。某科技公司在业绩下滑期仍为技术团队加薪10%,次年经济复苏时快速抢占市场,印证了这一策略的长期价值。 -
薪酬调整的双重面孔
加薪可能伴随更严苛的绩效考核,例如签署《奋斗者协议》放弃带薪休假,或设置末位淘汰制。某电商公司通过“涨薪20%+高压条款”三个月内自然淘汰40%员工,节省了880万裁员赔偿金。这种“软性裁员”在法律灰色地带游走,需警惕企业将成本转嫁给员工。 -
市场博弈与心理战术
行业寒潮中,加薪能提升企业薪酬竞争力,吸引稀缺人才流入。“公司困难仍加薪”的话术可塑造“共克时艰”的集体认同感,但需区分真诚激励与职场PUA。例如某车企通过“调薪计划”变相降低销售底薪,促使30%员工自动离职,却因财报数据优化推动股价上涨5%。 -
契约风险与员工应对
若劳动合同已约定加薪条款(如业绩达标自动调薪),企业不得以裁员为由拒绝履约。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但需权衡职业发展机会。2023年人社部数据显示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达2以上,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规避企业套路。
总结:裁员加薪本质是人才筛选机制,员工需理性评估薪酬调整背后的真实意图与企业长期稳定性,而企业则应平衡成本控制与人才保留,避免因短视操作损害雇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