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仍然有效,继续作为规范用工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核心法律依据。关键亮点包括:现行两部法律均未被废止,近年司法解释与地方性法规持续补充完善,司法实践中劳动争议案件仍严格依据法律条款裁判。
1. 现行法律未被废止,效力持续
劳动法(1995年实施)与劳动合同法(2008年实施)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至今未宣布失效或被替代。企业用工管理、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保缴纳等事项仍须遵守其规定。例如,劳动合同法关于“未签书面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条款依然适用。
2. 修订与补充动态适应新业态
针对灵活用工、平台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逐步细化法律适用。例如,多地明确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可参照劳动合同法主张权益,部分地区出台配套政策规范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保缴纳与工伤认定,确保法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 司法实践严格执行法律条款
劳动争议案件中,法院仍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为主要裁判依据。例如,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加班费计算基数争议等,均直接引用法律条文判决。近年多起“996工作制违法”“孕期女职工被辞退赔偿”等典型案例,均体现法律实际效力。
4. 劳动者**与企业合规均需重视
劳动者可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法律明确企业违法成本(如未缴社保的滞纳金、违法解约的赔偿金)。企业需定期更新合同模板、完善用工制度,避免因条款过时或操作疏漏引发法律风险。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作为劳动关系领域的“基石”,在司法、行政、社会层面持续发挥作用。企业及劳动者需关注法律修订动态,结合自身情况主动合规或**,必要时通过专业咨询确保权益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