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最新版本仍以1995年1月1日施行的版本为基础框架,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及相关修订政策,成为劳动法领域的最新动态,重点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加班认定规则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补充规范。
-
1995年《劳动法》的核心地位
我国劳动法体系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主体,确立了劳动合同、工资工时、社会保险等基本制度。该法历经三次修正,最近的修正案于2018年通过,但未改动核心条款,仍是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性法律。 -
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重大补充
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及后续修正案细化了对劳动合同订立、解除的程序要求,明确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签订条件,增设了二倍工资赔偿、违法解雇赔偿等条款,成为劳动者**的重要依据。2021年人社部针对“996工作制”明确“工时及加班费”适用标准,进一步强化法律落实。 -
2023年司法实践的关键突破
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发布的司法解释首次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纳入保护范围,规定平台企业规避用工责任的协议无效,同时明确“隐性加班”情形下工资支付标准,如非工作时间利用微信、钉钉等持续提供实质性劳动的,用人单位需支付加班费。
劳动者需关注劳动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联动适用,在签订电子合同、处理加班争议时,及时留存工作记录、沟通截图等证据,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维护权益。用人单位则应建立合规的考勤制度,避免通过隐蔽手段变相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