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后,如果公司不给钱,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公司负责人坐牢。但是,如果公司存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且符合《刑法》第276条规定的情形,则可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从而面临刑事处罚,包括最高7年的有期徒刑。
一、劳动仲裁后公司不给钱的常见法律后果
仲裁裁决生效后的法律效力
劳动仲裁裁决一旦生效,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公司需依法履行裁决内容。如果公司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
- 法院可查封公司的银行账户、冻结资产或限制公司法定代表人高消费。
- 若公司账户无资金,劳动者可申请将其法定代表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甚至通过刑事程序追究责任。
刑事责任的风险
根据《刑法》第276条,如果公司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或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且数额较大,经政府责令支付后仍不支付的,将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如何**以保障自身权益
申请强制执行
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劳动者可向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并提供公司财产线索,以加快执行进程。举报并申请刑事立案
如果公司明显具备支付能力但拒不支付,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并申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一旦立案,公司将面临更大的法律压力。限制高消费和列入失信名单
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对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同时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增加公司履行的压力。
三、总结与提示
劳动仲裁后公司不给钱,劳动者应通过法律途径积极**,包括申请强制执行、举报拒不支付行为等。如果公司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则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劳动者应保留相关证据,及时采取行动,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