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招人虚假宣传属于诈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第六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否则可能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虚假宣传的具体表现
- 夸大薪酬待遇:中介机构通过虚假宣传高薪职位吸引求职者,如承诺远高于市场水平的薪资,实际却无法兑现。
- 伪造招聘信息:发布不存在的职位或伪造公司背景,骗取求职者的信任。
- 收取费用后失联: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务费等,但未履行相关服务或直接携款潜逃。
2. 法律依据与后果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虚假宣传的经营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退还费用、赔偿损失等。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情节严重的虚假宣传可能构成诈骗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3. 求职者如何防范
- 核实招聘信息:通过企业官网或权威平台验证职位真实性。
- 警惕收费要求:正规中介不会在未提供服务前收取费用。
- 保留证据:如遇虚假宣传,及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总结
中介招人虚假宣传不仅损害求职者权益,还可能触犯法律。求职者需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避免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宣传,应积极**,共同维护求职市场的公平与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