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招聘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求职者财物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其法律性质和认定标准如下:
一、法律定性
-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需满足三个要素:
-
非法占有目的 :行为人以获取财物为目的;
-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通过虚假承诺、编造工作机会等手段;
-
数额较大 :骗取财物需达到刑法规定的最低限度(如2000元)。
-
-
与一般欺诈行为的区别
若行为仅导致求职者财产损失但未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可能构成民事欺诈,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非刑事犯罪。
二、常见手段与案例
-
虚构职位与高额收费 :如承诺高薪却提供虚假工作机会,或以培训费、押金等名义收取费用后消失;
-
利用信息不对称 :冒用知名公司名义招聘,或谎称内部关系疏通就业渠道;
-
合同陷阱 :通过欺诈手段迫使求职者签订无效合同,如以“必须缴纳费用才能入职”为条件。
三、法律后果
-
刑事责任
若诈骗数额较大(如3万元至10万元),可判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数额特别巨大(如50万元以上),则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
民事责任
即使不构成犯罪,虚假招聘仍可能需赔偿求职者的直接损失,如培训费、押金等。
四、防范建议
-
警惕高薪诱惑 :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薪资承诺保持警惕;
-
核实信息真实性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公司资质,避免轻信“内部渠道”;
-
保留证据 :签订合同时注意留存书面证据,发现被骗后立即报警。
虚假招聘诈骗利用求职者的迫切需求实施犯罪,建议求职者提高法律意识,谨慎对待招聘信息中的“优惠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