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被称为"法典"是因为它是系统化、体系化的法律规范集合,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权威性三大特征。作为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通过科学编排将分散的民事法律规范整合为有机整体,体现了国家对民事权利保护的顶层设计。
-
体系化整合
民法典将原《婚姻法》《继承法》等9部单行法律整合为7编1260条,形成"总则+分则"的逻辑结构。这种编纂方式消除了法律冲突,建立起从基本原则到具体规则的完整链条,如将"诚实信用"原则贯穿合同编全过程。 -
基础性地位
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其确立的物权制度(如住宅70年产权自动续期)、合同规则(电子合同效力认定)等,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框架,直接影响14亿人的日常生活。 -
立法层级象征
"法典"称谓区别于普通法律,代表最高立法机关的系统性立法成果。我国自1954年启动编纂尝试,2020年最终颁布,历时66年的立法过程彰显其权威性,其修改需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 -
时代适应性
法典化结构便于后续修订补充,如增设人格权编回应AI换脸、个人信息泄露等新问题。通过"一般规定+特别规定"的弹性设计,既保持稳定性又为5G、区块链等技术发展预留空间。
这部法典的命名标志着我国民事权利保护进入"法典时代",其系统编排不仅方便司法适用,更通过"胎儿继承权""离婚冷静期"等创新条款,推动形成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规则。公民日常的买房租房、结婚离婚、网络购物等行为,都能在其中找到明确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