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明确认定“假离婚躲避债务”行为无效,核心法律依据包括:以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财产分割协议无效、债权人可申请撤销恶意财产转移、离婚后仍需共同偿还夫妻共同债务。 此类行为不仅无法逃避债务,还可能面临法律制裁,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
虚假意思表示导致财产分割无效
民法典规定,夫妻以虚假离婚逃避债务的,双方关于财产分割的约定因“虚假意思表示”而无效。法院可重新分割财产,确保债权人权益。例如,将房产全部转移给配偶的协议,债权人可起诉撤销。 -
债权人有权撤销恶意财产转移
若债务人在离婚时无偿或低价转移财产(如房产、车辆),债权人可依据民法典第538条、第539条,在1年内向法院申请撤销相关条款。典型案例中,法院曾判决撤销债务人将房产赠与配偶的行为,恢复其50%产权份额。 -
夫妻共同债务不因离婚免除
根据民法典第1089条,婚姻存续期间为家庭生活所负债务,离婚后仍需共同偿还。即使一方“净身出户”,债权人仍可要求原配偶承担连带责任。法院审查时会重点考察债务用途(如是否用于家庭消费、经营混同等)。 -
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罪
若通过假离婚转移财产并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债务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两高”典型案例显示,此类行为可判处有期徒刑,且假离婚协议中的财产转移条款仍会被撤销。
提示: “假离婚”风险极高——婚姻关系一旦解除不可恢复,财产分割可能被撤销,且面临司法惩戒。建议通过合法途径协商债务,而非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