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节假日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带薪休假权利,2025年起全年共13天,包括春节4天、国庆3天等,加班需支付300%工资且不得以调休替代。
根据《劳动法》和最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全体公民法定节假日为:元旦1天(1月1日)、春节4天(除夕及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节1天、劳动节2天(5月1日-2日)、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10月1日-3日)。法定节假日具有强制性,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调休,若安排加班需按日工资的300%支付报酬,且正常休假期间的工资需照常发放(实际加班工资为正常工资的4倍)。
关键要点解析:
- 休假天数与补假规则:全体公民假日逢周末需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假日(如妇女节、青年节)逢周末不补。少数民族节日由地方政府另行规定。
- 加班工资计算: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工资基数÷21.75×300%×加班天数,且需额外支付正常休假工资。例如,月薪5000元者五一加班1天,应得:5000÷21.75×300%×1 + 5000÷21.75×1 ≈1149元。
- **途径:若用人单位拒付加班费,劳动者可协商、投诉至劳动监察部门,或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为劳动关系终止后1年内。
总结:法定节假日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企业应严格遵守规定。劳动者需明确自身权利,遇侵权时积极通过合法渠道**,确保假日福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