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保密协议仍可依法举报公司违法行为,关键在于举报内容是否涉及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若举报事项属于公司违法活动(如偷税漏税、违规操作等),保密协议不得限制公民行使举报权,且违法条款本身无效。
-
保密协议的合法边界
保密协议仅对合法的商业秘密(如技术专利、客户数据等)具有约束力。若协议试图掩盖违法行为(如财务造假、环境污染等),相关条款因违反法律而自动失效,员工举报不受协议限制。 -
举报内容的区分标准
- 可举报事项:与公共利益或法律强制规定相关的违法行为(如劳动侵权、贪污受贿等),即使签了保密协议也可向监管部门实名或匿名举报。
- 受限事项:若涉及企业核心商业秘密(如未公开的产品配方),需通过合法途径(如司法举报)避免泄密风险。
-
法律对举报者的保护
我国《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明确,员工因举报违法行为遭受报复的,可主张赔偿。举报人有权要求保密个人信息,企业不得以违反保密协议为由进行处罚。
总结:保密协议不是违法行为的“保护伞”,员工应勇敢行使举报权,但需注意区分举报内容性质,必要时寻求法律协助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