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公布的72家央企降薪名单引发广泛关注,此次调整聚焦能源、金融、铁路等重点行业,明确央企负责人薪酬与职工收入倍数关系,强化绩效考核与追责机制,部分岗位降幅达50%以上。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
一、覆盖行业以核心领域为主
首批名单涵盖石油、电力、通信等53家国资委直属央企,以及银行、保险、铁路运输等19家金融及基建类央企。改革重点针对组织任命的高管岗位,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保持不变,体现分类管理原则。
二、薪酬结构向长期绩效倾斜
高管收入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三部分构成。基本年薪参照央企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确定,绩效年薪与年度考核挂钩,任期激励则根据任期目标完成情况发放,总薪酬控制在职工平均工资的7-8倍。未达考核标准者需退回部分已发薪酬。
三、降薪范围向多行业延伸
除传统能源、金融领域外,2024年以来汽车制造、广电传媒、文旅等行业的央企相继加入降薪行列。例如,部分车企因业务收缩对研发部门降薪30%-50%,省级广电机构削减非核心岗位薪资并精简编制。
四、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
建立任期考核追溯制度,对决策失误或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的企业负责人,实施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同时将环保、创新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推动企业管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五、改革倒逼管理效能提升
降薪政策促使企业优化内部成本结构,2024年央企研发投入强度同比提升12%,人均创收增长8%。一线员工晋升通道同步拓宽,技术骨干与基层管理者薪酬差距缩小15%-20%,团队稳定性显著增强。
央企薪酬改革是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的关键一环,通过合理调控收入分配,既缓解社会对“高管高薪”的争议,又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活力。未来或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化选聘比例,建立差异化的中长期激励体系,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