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入职合务必问清核心条款以保障自身权益,重点关注合同类型、薪资结构、试用期规则、社保缴纳及潜在“陷阱条款”。 以下是分点详解:
-
合同必备条款核查
确认合同中包含用人单位名称、劳动者个人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与地点、工作时间与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法定条款。若缺少任意一项,需立即提出补充要求。 -
薪资与福利明细
明确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补贴等构成,避免模糊表述如“按公司规定执行”。口头承诺需落实到书面,例如年终奖、加班费计算方式等。同时核实社保缴纳基数与比例,防止企业低缴或漏缴。 -
试用期合规性
根据合同期限判断试用期是否合法:3个月≤合同期<1年,试用期≤1个月;1年≤合同期<3年,试用期≤2个月;合同期≥3年或无固定期限,试用期≤6个月。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约定工资的80%或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识别隐蔽风险条款
- “霸王条款”:如“自愿放弃社保”“工伤自负”等违法内容无效,可拒签;
- “空白合同”:拒绝签署未填写关键条款(如岗位、薪资)的合同;
- “竞业限制”:若非高管或涉密岗位,企业未支付补偿金则条款无效;
- “阴阳合同”:确保实际待遇与书面一致,警惕企业通过补充协议降低待遇。
-
合同类型与终止条件
区分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及以任务为期限的合同,注意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签订条件(如连续工作满10年)。同时核实解约条款,避免高额违约金等不合理限制。
总结:签约前逐条核对条款,留存合同原件,对存疑内容要求企业书面澄清。权益受损时,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