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是什么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是关于抢夺罪和携带凶器抢夺罪的法律规定。

抢夺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了抢夺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

  1. 主观要件: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 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 "乘人不备"指趁被害人没有防备或无法防备的情况下实施抢夺。
    • "公开夺取"指在公共场所或当着被害人的面公然夺取财物。
  3. 数额较大:抢夺财物的数额必须达到较大标准,具体标准由各地司法机关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

刑事责任:抢夺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抢夺数额、次数、手段及危害后果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携带凶器抢夺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了携带凶器抢夺罪,即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构成要件:

  1. 行为人携带凶器:凶器指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可用于实施暴力的器具。
  2. 实施抢夺行为:行为人使用携带的凶器实施了抢夺行为,但未使用或显示凶器。

刑事责任:由于携带凶器抢夺具有较大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刑法将其以抢劫罪论处,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结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通过规定抢夺罪和携带凶器抢夺罪,旨在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抢夺罪强调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特征,而携带凶器抢夺罪则因携带凶器而以抢劫罪论处,体现了对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特别保护。

本文《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是什么》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368289.html

相关推荐

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的内容

‌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了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与义务,核心内容包括:拾得人应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送交公安等部门,有权要求权利人支付必要费用,且若权利人未认领,拾得人可依法获得遗失物所有权。 ‌ ‌拾得人的基本义务 ‌ 拾得遗失物后,拾得人应当第一时间通知权利人领取。若无法联系权利人,需将遗失物送交公安机关或其他有权接收的部门。这一规定旨在保障物权人的合法权益

2025-05-01 资格考试

劳动法的四个司法解释

根据最新权威信息,劳动法相关的司法解释共有以下四个,按发布时间排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发布时间 :2013年1月18日 核心内容 :明确仲裁委员会对无管辖权、仲裁申请超期等情形的处理方式,以及终局裁决与非终局裁决的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发布时间 :2010年4月29日 核心内容

2025-05-01 资格考试

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一第46条的理解

​​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一第46条的核心在于明确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时,原工作年限合并计算的条件与情形,重点保护劳动者权益,防止用人单位通过主体变动规避经济补偿责任。​ ​ ​​适用条件​ ​:合并计算工作年限需满足两个前提——劳动者非本人原因被安排至新单位,且原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例如,因企业合并、分立或关联企业间调动等情形均属此类。 ​​具体情形​ ​:司法解释列举了五种典型场景

2025-05-01 资格考试

最高法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于2010年9月14日正式施行,旨在统一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判尺度,明确诉讼主体、细化终局裁决标准,并理顺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机制。这一司法解释为劳动争议案件提供了更明确的处理依据,重点包括社会保险争议、企业改制引发的争议、未办理营业执照的用人单位用工争议等。 一、社会保险争议的明确处理 司法解释规定

2025-05-01 资格考试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解释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是2006年实施的专项司法解释,核心亮点包括明确“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界定、强化欠薪保护、简化**程序,旨在平衡劳资关系并促进司法公正。 关键条款解析 重点规定劳动争议时效起算点:若用人单位无法证明已书面通知拒付工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即为争议发生日;终止劳动关系后产生的补偿争议,以承诺支付日或解除关系日为时效起点。 劳动者权益强化

2025-05-01 资格考试

最高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全文是规范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核心法律依据,明确劳动争议的受理范围、仲裁与诉讼衔接规则等关键问题,​ ​其核心亮点包括:​​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细化、仲裁前置程序例外情形、终局裁决与非终局裁决的区分规则​ ​。以下分点解析: ​​劳动争议受理范围​ ​ 司法解释第一条明确列举了8类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包括劳动合同履行纠纷、未签书面合同但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纠纷、社保待遇追索等

2025-05-01 资格考试

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一

关于劳动争议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旨在规范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以下是主要司法解释的梳理: 一、劳动争议的界定与管辖 劳动争议范围 包括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关系解除、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争议,即使未签订书面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也可适用。 管辖法院 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基层法院管辖,履行地不明确的以用人单位所在地为准。 二、关键争议情形的认定 赔偿金的支付情形

2025-05-01 资格考试

最高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二

关于最高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二,综合相关搜索结果,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劳动争议发生时点的认定 支付工资争议 用人单位能证明已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以书面通知送达日为准; 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以劳动者主张权利日为准。 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争议 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的,以劳动者主张权利日为准; 若用人单位能证明具体支付时间,则以承诺支付日为准。 其他情形

2025-05-01 资格考试

最高院劳动争议解释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主要明确了劳动合同变更、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等争议问题的裁判标准,重点解决了 ‌用人单位单方调岗合法性‌、 ‌竞业限制违约金合理性‌以及 ‌经济补偿计算争议‌等实务难题 ‌,为劳动争议案件提供了统一裁判依据。 ‌用人单位单方调岗的合法性认定 ‌ 司法解释明确,若调岗基于生产经营需要、未显著降低劳动者待遇或增加负担,且不违背劳动合同约定,一般认定为合法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劳动争议司法解释

关于劳动争议与《民法典》相关的司法解释,综合搜索结果整理如下: 一、劳动争议的受理范围 根据《民法典》第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纷; 未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的纠纷; 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关于经济补偿金的纠纷; 返还押金、社保等财产权益纠纷; 用人单位未依法参保导致的赔偿纠纷; 退休后追索社保待遇的纠纷; 工伤、职业病相关的工伤待遇纠纷;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二百七十七条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七条明确规定了相邻关系中的通行权问题,强调了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提供必要的通行便利。**这一条款的核心在于平衡不动产权利人之间的利益,确保在特定情况下,相邻权利人能够合理使用他人的土地进行通行,从而保障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以下是对这一条款的详细解读: 1.通行权的必要性通行权是指在特定情况下,相邻权利人为了实现其不动产的使用价值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明确赋予被侵权人防御性请求权,当侵权行为危及人身或财产安全时,可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或消除危险。​ ​这一条款的核心价值在于​​事前救济​ ​,无需等待实际损害发生即可启动法律保护,尤其适用于持续性的侵权风险场景,如环境污染、隐私侵犯或相邻权纠纷等。 ​​防御性请求权的三大措施​ ​ ​​停止侵害​ ​:针对正在进行的侵权行为,如噪音扰民或非法施工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

债务混同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六条规定,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时,原则上债权债务终止,但若该行为损害第三人利益则除外。具体解析如下: 基本规定 当债权人和债务人合并为同一主体时(如企业合并、继承等情形),债权债务关系自然终止。这是基于债的相对性原则,同一主体不能同时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 例外情形 若债权和债务的混同导致第三人利益受损(如第三人因合同履行受到阻碍)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了物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明确权利人因物权受侵害时,可依法请求损害赔偿或其他民事责任,核心在于“依法”行使权利并覆盖直接与间接损失 。 权利基础与法律依据 该条款源自《民法典》物权编,强调侵害物权(如毁损、侵占等)的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相较于原《物权法》第37条,新增“依法”二字,突出请求权需符合侵权责任编等具体法律规定,确保程序合法性。 损害赔偿的范围与方式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667条原文

​​《民法典 》第667条明确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 该条款是规范民间借贷和金融借款的核心法律依据,​​强调书面形式为主、利息约定需合法、用途限制及违约责任​ ​,为借贷双方提供法律保障。 ​​借款合同的基本定义与形式​ ​ 借款合同需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通常采用书面形式(自然人之间可口头约定)。合同内容应包括借款种类、金额、利率、期限

2025-05-01 资格考试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明确规定,以营利为目的,侵犯著作权或与著作权相关的权利,若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以下是具体内容: 1. 犯罪构成 主观方面 :行为人必须以营利为目的。 客观方面 :包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文字、音乐、美术、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等。 2. 处罚标准 一般情节 :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罚金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七百零七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零七条规定了租赁合同的形式要求及不定期租赁的认定标准,具体如下: 一、书面合同要求 租赁期限超过六个月的,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这是为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避免纠纷。 二、不定期租赁的认定 若未签订书面合同或合同未明确租赁期限,则视为不定期租赁。双方均可在合理通知后随时解除合同。 三、法律意义 该条款通过形式与期限的双重约束,平衡了租赁双方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三条

‌《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租赁期限届满,承租人继续使用租赁物且出租人没有提出异议的,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但租赁期限为不定期。 ‌ 这一条款的核心在于‌默认续租规则 ‌的适用条件、‌不定期租赁的法律效力 ‌以及‌双方权利义务的延续性 ‌,为租赁关系中的常见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 ‌默认续租的触发条件 ‌ 承租人需在租期届满后继续实际占有并使用租赁物,同时出租人未明确表示反对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七条规定内容

《民法典》第七条规定了民事活动中的“诚信原则”,要求民事主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是民法体系的核心原则之一,旨在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交易。 诚信原则的内涵 诚信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必须诚实守信、不欺不诈。例如,合同签订中需如实告知重要信息,避免隐瞒或虚假陈述,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实践中的适用 法官在裁判案件时,若法律存在漏洞或条款模糊,可依据诚信原则填补漏洞或解释合同

2025-05-01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二条

出租人维修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二条规定,出租人应当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具体内容及适用情形如下: 一、出租人的基本维修义务 一般情况 出租人需对租赁物承担维修责任,例如房屋漏雨、设备故障等正常损耗的修复。 特殊约定 若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由承租人负责维修,或双方有其他特别约定,则按约定执行。 二、承租人的使用责任 正常损耗免责

2025-05-01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