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补偿金通常按税前工资计算,即以劳动者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应发工资(含社保个人部分)为基数,但若总额超过当地平均工资3倍则需缴税。
-
法律依据与计算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N+1”中的“N”指经济补偿金,按工作年限折算(满1年=1个月工资),而“+1”为代通知金。两者均以税前应发工资为基准,包含社保、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但需注意:若补偿总额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超出部分需缴纳个税。 -
税前与税后的实际差异
税前计算更符合法律普遍实践,因应发工资能全面反映劳动者实际收入。税后工资已扣除个税和社保,若按税后计算可能导致补偿金额低于法定标准。但个别企业可能通过协商约定税后支付,需以书面协议为准。 -
特殊情况处理
高收入劳动者(月工资超过地区平均工资3倍)的补偿金受12年上限限制,且超出部分需计税。例如,某地平均工资1万元,劳动者月薪5万元,则“N+1”基数按3万元/月计算,超出部分需缴税。
总结:企业应优先按税前工资支付“N+1”补偿,避免法律风险;劳动者需核对工资基数是否包含全部应发项目,高收入者需留意计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