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劳动合同但未上班的法律后果需分情况判定:若劳动者未提前通知或无故缺勤,可能构成违约,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合同且无需支付补偿;若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如未提供劳动条件),则需承担赔偿责任。
-
劳动者违约情形
- 试用期内需提前3天通知解除合同,正式员工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未履行通知义务直接缺勤属违法解除,用人单位可追究责任,但实践中因举证困难,实际索赔较少。
- 若合同明确约定违约金条款(如培训费用赔偿),劳动者需按约定赔偿;若无具体条款,用人单位需证明实际损失(如招聘成本、业务延误)方可索赔。
-
用人单位责任
- 若因用人单位原因导致无法上班(如未安排岗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标准为工作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
- 未实际用工的劳动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需结合考勤、工资支付等证据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
争议处理建议
- 劳动者应保留通知记录(如邮件、短信),避免被认定为旷工;用人单位需完善合同条款,明确违约后果。
- 双方协商无果时,可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仲裁时效为1年,需及时主张权利。
总结:法律更倾向保护实际履行劳动的一方,关键在举证责任。建议双方遵循合同约定,避免因沟通不足引发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