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不离职时部分赔偿未支付,通常与用人单位逃避责任、工伤认定程序未完成或工伤保险未缴纳有关。劳动者即使未离职,仍有权主张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法定赔偿,但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需离职后触发。以下是关键原因和应对要点:
-
用人单位拒赔常见手段
- 拖延工伤认定:超过30天申请时限或拒不提交材料,导致劳动者无法启动赔偿程序。
- 否认劳动关系:通过临时合同修改、考勤记录篡改等手段规避责任。
- 压低赔偿标准:协商时提出远低于法定金额的“私了”方案,利用劳动者**意识薄弱达成不平等协议。
-
法定赔偿的分阶段差异
- 在职可获赔项: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原待遇不变)、住院护理费、伤残津贴(1-4级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
- 离职触发项: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5-10级伤残需解除劳动关系后支付),用人单位可能因此拒绝主动赔付。
-
劳动者应对策略
- 及时申请工伤认定: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社保部门提交证据(如劳动合同、医疗记录)。
- 留存证据链:包括工伤现场照片、证人证言、工资流水等,避免用人单位事后否认。
- 法律途径施压:优先劳动仲裁,若企业仍拒赔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主张滞纳金(每日0.05%)。
提示:即使未离职,劳动者也应定期核查工伤保险缴费记录。若企业未参保,所有赔偿由企业承担,可通过监察投诉追责。协商时务必咨询专业律师,避免签署放弃后续索赔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