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职业病职工因健康原因调离原岗位时,用人单位不得单方面降低其工资待遇。关键在于用人单位需保障职业病患者的法定权益,包括岗位调整后的工资协商权、医疗期保护及违法降薪的救济途径。
分点论述如下
-
法律明确保障调岗后的工资权益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确诊职业病的劳动者调岗时,用人单位应综合考虑其健康状况,协商一致调整岗位,不得擅自降低工资标准。若原岗位因健康原因无法继续,新岗位的薪资水平需与正常岗位调整机制一致,不能带有歧视性或惩罚性。 -
特殊情况需满足双重条件方可调整薪酬
用人单位若主张调岗后降薪,需同时满足两点:一是职业病导致员工无法胜任原工作的医疗证明;二是新岗位的薪资标准符合企业内部制度或集体合同约定。例如,若企业存在明确的岗位职级薪资体系,调整后的工资需对应新岗位职级,不得低于同岗其他员工的正常水平。 -
违法降薪可通过法律途径追责
职业病职工遭遇违规降薪时,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补发差额。司法实践中,若用人单位无法证明调岗降薪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需承担补发工资、赔偿等法律责任。劳动者需注意保留职业病诊断证明、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证据。
职业病职工的工资调整需遵循法定程序与公平原则,用人单位不得借调岗之名损害其合法权益。劳动者若面临不合理降薪,应及时通过协商、投诉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确保法律赋予的职业病保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