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是中国唐朝的《新修本草》,由唐高宗于公元659年下令编撰并颁布,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800余年。这部药典不仅开创了国家权威药典的先河,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收录844种药物,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医药学成果与多民族文化精华,成为中医药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
-
权威性与政府主导
《新修本草》由唐朝政府组织23名医药专家及官员共同编修,包括名医苏敬、李勣等,唐高宗亲自下诏推动。作为首部“官修本草”,其内容具有法律效力,全国药材采集、贸易及医疗行为均需遵循,奠定了国家药典的规范模式。 -
内容创新与科学价值
药典分为本草(文字)、药图(手绘药材图谱)、图经(图解说明)三部分,新增114种药物,并纠正前代《本草经集注》的谬误。例如,首次系统标注药物产地、采摘季节与真伪鉴别方法,强调“离其本土则效异”的地域适应性原则,体现严谨的实证精神。 -
国际影响与历史地位
《新修本草》通过唐朝开放的对外交流传播至日本、朝鲜等地,成为东亚医药学的范本。其编撰体例被后世《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继承,而“国家组织+专业修订”的模式至今仍是现代药典的核心标准。
总结:从《新修本草》的诞生可见,国家药典既是医学进步的结晶,更是国力与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其科学性与权威性至今为全球药典编纂提供启示,值得在传统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