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中国唐朝的《新修本草》,成书于公元659年,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这部药典由唐高宗下令编修,集合了23名官员与医家的智慧,新增药物114种,并首创图文对照形式,奠定了国家药典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基础。
-
编修背景与过程:唐朝国力强盛,中外药物交流频繁,而前代《本草经集注》已无法满足需求。657年,唐高宗命苏敬、长孙无忌等组建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编修。药典内容涵盖85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禽兽等9类,并附有精细的药图与图经,确保药物形态与产地的准确性。
-
科学价值与创新:书中首次采用“谨案”标注勘误,纠正前代谬误,如区分铅锡、澄清药物混淆。新增的安息香、诃黎勒等外来药物,反映了唐朝开放的医药视野。政府还要求全国征集药材标本,实现“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的标准化流程。
-
国际影响与传承:药典颁布后成为唐代太医署教材,并传入日本、朝鲜,被列为医学生必修课。北宋以前,其内容被《证类本草》等后世著作沿用,而原书残卷现藏于敦煌与日本仁和寺,成为研究古代药学的重要文献。
这部药典的诞生,不仅推动了中国药物学的系统化,更开创了国家主导医药标准的先河,其严谨性与全球影响力至今被学界称道。